【情系水利 芳华永存】矢志追梦女工程师 ——记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王仕筠
阅读量: 来源:综合办公室 文:秦璐 时间:2021-08-03

任全国人大代表时的王仕筠.jpg

任全国人大代表时的王仕筠


一架已有些年头的竹床,一些老旧的风扇,一台老式的电脑,这是王仕筠家中仅有的几个大件。房间两侧的书籍材料已高达一米,很多书都已经泛黄,书中大多都有着红色的笔迹。她身穿蓝白格子上衣、深色长裤,黑色的布鞋,戴着厚厚的眼镜坐在电脑前面整理材料。听说我们要采访,她连忙摆手,说道:“你们不要来采访我,我是个很平凡的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值得采访的,都是我该做的。”这就是我们见到王仕筠,她说的第一句话。

可是,她口中的“平凡”在旁人眼中却是极其“不平凡”的。当她向我们娓娓诉说她的经历时,也只说了一句“我的经历就是有一点特殊罢了”。这位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老者,向我们诉说了如何从初出茅庐的懵懂少女到女水利科学高级工程师的一生。


1937年11月,王仕筠出生在四川灌县(现更名“都江堰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着世界文化遗产之称的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王仕筠从小生在灌县,长在灌县,对这座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着特殊的感情。都江堰就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四川人,那时候,稚嫩的她时常在想,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世世代代生活在四川平原的人们都可以受到都江堰的恩泽?

在那个革命年代,钱正英的出现无疑深深地影响着王仕筠。钱正英当时以27岁之龄当上华东水利部副部长,是中国最年轻的女部长,更是中国第一位投身水利事业的女工程师。当钱正英的传奇事迹传入王仕筠的耳中,王仕筠便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像钱正英一样成为一名女工程师。中学时代的她,还比较懵懂,单纯地以为只有像钱正英一样从事水利事业才能成为女工程师。然而,当她知道选择水利事业,可以了解更多像都江堰一样的水利工程时,她的心情更加激动了。因此,在选填大学志愿的时候,她义无反顾地填了水利专业,并被西北工学院水工专业录取。那个时候,她知道,她离梦想又更近了一步。

1956年,王仕筠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北工学院毕业,开始了她走向女工程师的人生之路。可这条路,却走得异常坎坷、异常辛酸。那会儿刚从大学毕业,她心存大志,希望像那个年代的许多男同志一样,先立业后成家,她希望28岁谈朋友,30岁成家,并立志终身奋斗在她热爱到骨子里的水利事业。毕业后,王仕筠被分配到柘林水库,在工地当施工技术员。那时候的她,才二十一岁,花一样的年龄,年轻的她工作起来更是十分忘我。当时,工作强度非常大,技术员们几乎每人都要值班,值一个班就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因为她是女同志,所以男同志们将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相对“轻松”的白班让给了她,可是这样连续工作12个小时的工作强度还是让初出茅庐的王仕筠病倒了,持续高烧不退,她被送进了医院。可是当病情稍微好转,她又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了。当看到值夜班的男同志们疲惫不堪,热心的她也偶尔帮男同志们值夜班。她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同志照样可以值夜班!她的这番工作热血,也深深地感染了周围的同志。

但是,在1960年8月,命运却和23岁的王仕筠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那天,江西柘林水电站还在施工中,原本那天她还在生病疗养,可是工地上一时找不到管理浇灌混凝土的技术员,她便主动接下图纸,来到工地参与施工。因为当时的气温特别高,在太阳下暴晒了几个小时的她,不幸从四米多的钢筋脚手架上摔下来,摔在坚硬的混凝土上,致使腰椎骨和肾脏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当时的柘林工地为了照顾她,将她送至庐山疗养院。经过多方治疗疗养,还是不幸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致使左肾失去功能,腰椎骨常年都需要靠穿着钢背心辅助定位。每至寒冬季节,她的伤痛都会加剧,她疼的只能卧床不起。医生告诉她,她随时都可能瘫痪,终身卧床。这样的伤痛,也导致了她在最初的几年里,生活甚至都不能完全自理。而更让人难过的是,她的身体状况使她不愿成家。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享受家庭的生活,感受家庭的温暖。这对于当时20出头的王仕筠,可以说是天大的打击。

命运如此捉弄,她的追梦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她忘不了她最初的梦想,她要立志成为女工程师!“天大的打击”没有使她消沉抑郁,她选择了积极锻炼,配合治疗,与病魔抗争。在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努力下,终于,她不再因天气变化腰痛而卧床不起;终于,她脱掉了医生说她可能一辈子都离不开的钢背心;终于,她可以基本脱离拐杖了;终于,她可以自己走路了!那一刻,她觉得她心心念念的水利事业又在向她招手了,她不会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工作了,她的女工程师梦又一次在她的心里愈发翻腾澎湃。

在她生病期间,当时的江西省水利厅对她非常关心,同事们热情的帮助更是给了她莫大的慰藉和精神动力。采访的时候,她对我们说道:“我坚信,只要我坚持,有信心,对生活有着乐观的态度,生活也会同样乐观地对我。生命在于奋斗。”在面临常人无法想象的病痛时,她说她心中还是有梦,时时刻刻梦想着再回到工作岗位上去,再回到她朝思暮想的水利事业中。在生病卧床的时候,她说比病痛更折磨她的就是不能工作,因为那时候工作就是她生活的最大意义。

因此,她非常感谢江西省水利厅和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后更名“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科所”)以及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们对她的照顾,使她逐渐恢复了健康。也是在江西这片土地上,让她的寻梦之路有了一个坚实的依靠。常怀感恩之心的她也在那一刻决定了要留在江西,回报江西,为江西的水利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1972年身体基本恢复以后,单位领导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就把她安排到当时江西水科所资料室工作。虽然王仕筠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天天守在资料室,不能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和研究,这让她非常不习惯。于是,她积极向当时所里的领导要求,把自己调到水工实验室去。她说道:“我要做试验,我不想天天待在资料室”,当时的所领导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多次拒绝了她的请求。但是,急性子的王仕筠和所里的领导据理力争,强烈要求调整工作。她对领导说:“你不要老是说我身体上的问题,你让我去做一段时间,如果别人嫌弃我、不欢迎我,那我就回来待在资料室”。领导很无奈,只好让她试一试。再次投入水利工作一线的王仕筠,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再次踏上寻梦之旅。

为了满足身体对工作上的要求。她每天积极加强体育锻炼,伤势逐步稳定,并且略有好转。调到水工试验室之后,她好像更加懂得工作的意义,更加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只要是在身体情况勉强允许的情况下,她就积极要求独立承担试验任务,主持试验项目。她的工作计划始终安排得相当紧凑,往往使配合她的人员跟不上进度要求,跟她一起工作的同事都感慨,跟着她工作真的很紧张、很劳累。所以,领导不得不经常提醒并帮助她适当地调整一下作息。同事们纷纷劝她:“本来身体就不是太好,再一直忘我地工作,不注意休息调养,整个人很容易垮掉的。”但她的性格却是,如果能勉强工作就绝不躺下休息的。令大家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次在主持军潭水库溢洪道水工模型的试验时发生的事。那天,她突然伤病复发,没有办法继续支持下去了,只能卧床休养。同志们都劝她好好休息,把手上的实验任务交给其他人负责。但是,王仕筠舍不得,她舍不得休息,舍不得放下工作。她恨自己的身体不争气,她需要工作,喜欢工作,她说她一躺在床上就觉得满身不自在。结果,王仕筠固执地没有放手,她坚持了下来。尽管饱受伤病的折磨,她仍然不向命运低头,每天趴在病床上也要整理试验数据。最后,她如期完成了工程单位委托的试验任务。

生活从来不辜负努力的人,她的拼命工作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她先后发表专业论文15篇,英俄专业译文数篇,编写水工实验研究报告近20篇。曾两次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她的课题《侧槽式溢洪道水利计算》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她还指出了国内长期在溢洪道工程设计中广泛采用的前苏联“扎马林法”所存在的错误。为此,经过五年的探索,她所取得的《岸边无闸溢洪道异型进口段水利设计方法》研究成果,被国内专家评价为“丰富了水力学学科内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个课题研究让她在1990年获得了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课题,从1975年就在水科所开展了,王仕筠为之奋斗了十余载。

作为水工试验室主任工程师,她最看重的还是研究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她曾经这样评价她所做的课题成果:“我感觉最有意思的不是得奖,而是在于推广,能收到经济效益,能造福于世。”所以,在王仕筠的个人努力和组织的支持下,省科委、省水利厅、水利部相继举办了3期学习班,推广她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她看来这种推广是不够的,距离转化为生产力还有很大的一步。因此,1993年,她毅然决然地走出试验室、办公楼,开始踏上她的“科研结合实际”之路。那几年,她几乎跑遍了全省两百多座中小型水库,不是下工地就是跑县局,马不停蹄地搜集科研资料,验证和完善科研成果。她好像一工作起来就会忘了自己的伤病,不管天气怎样,即使是伤病频发的冬季,她也要外出考察,进行科研成果的调研和推广。这期间,省水科所的领导担心她的身体支撑不住,曾多次打电话找她,催她回来,而她总是一拖再拖,迟迟不肯回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深入现场调研,使她摸清了溢洪道不合理设计的基本情况,也看到了“异型进口”这一成果的应用前景。尽管困难重重,她还是和当地的水利部门进行讨论、交流,改进一些中小型水库。事实证明,这些改进后的小水库,均达到了“少投入多蓄水”的目的。直到我们去采访的时候,老人还是不停地念叨:“江西的许多中小型水库都是有很大的潜力的,许多水库都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经过一些整改,都可以达到花钱少、效益大的目的。”

王仕筠卓越的表现和富有创造力的工作,让她赢得了组织和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从70年代末期开始,她接连被评为“全国三八妇女红旗手”、“全国水利系统劳模”、“江西省劳动模范”等。


“我是水利界的代表,我必须为水利代言。”回忆起自己当人大代表的时候,王仕筠如是说。

从江西省人大代表到人大常委,再到全国人大代表,一步步走来,王仕筠渐渐成长,也渐渐懂得人大代表不是一个头衔,而是一份责任。她是水利人,她的责任是为水利代言,为人民谋福利。常年深入水利一线的王仕筠,十分清楚江西水利的现状,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她总是竭尽全力地为“振兴水利”而呐喊。鄱阳湖的治理迫在眉睫,那一座座病险水库还时刻威胁着下游人民的生存,想到这些,王仕筠心里就像积压了一块块大石头,沉重异常。省人大每次开会前,她都到水利厅征询意见,把这些意见带到会上发表、阐述、宣传。“我是来自民间的群众代表,没有什么顾虑,所以每次发言我都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就想着能为群众做点事。”正是她的这一份无畏与坦率,许多问题都逐渐被提上了议程,并一步步得到解决。 最具代表性的是那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她的关于鄱阳湖治理和长江护岸等问题的意见,作为江西代表团的提案交到了大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此,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还专门采访了她。

王仕筠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常委,去北京开会,她都是跟随工作人员的车子往返。所里几次要求去接她,都被她断然拒绝。“你想想,机场离水科所那么远,我完全可以跟着省人大工作人员的工作客车一起过来,没必要麻烦所里。”王仕筠说道。在她看来,人大代表,就是人民代表,她本身就是基层群众,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就可以,不需要特别照顾。在言行举止上,王仕筠都保持着自己日常生活的姿态,但提起水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另一个人。她常常会为了那些水利问题,不停奔波,据理力争,一步步督促落到实处。“我为水利代言”王仕筠时刻牢记她人大代表的职责,一步步努力奋进。

对于有的人来说,学习只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任务,而对于王仕筠,却是一辈子的追求。现在的王仕筠年纪大了,床边的书也慢慢翻旧了,曾经相伴的图纸、词典之类的都已泛黄了。但她还是坚守着那份学习的执着,水利、外语、计算机这一个个学无止境的学科,是支撑着王仕筠独自生活的最大动力和乐趣。她说她喜欢这样的生活,这是一种享受,至于结果,对她来说好像不是那么重要了。

工作之余,王仕筠还义务资助了一个叫熊国平的孩子,资助他从初中一直到研究生毕业,王仕筠对熊国平的付出从来都是不计回报的,许多人都劝她,应该把熊国平留在身边,当有事的时候也好有个依托。可王仕筠却认为,熊国平应该去更大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她强烈支持熊国平留在上海工作。

王仕筠说道:“我现在是一个人生活,我也不害怕。如果病了没有人照应,不测风云就离开人世,那就是上天的旨意。”也许只有经历了风雨的人,才能如此平淡地看待生死吧。王仕筠还经常对后辈们劝诫,要努力学习,多读一点书,享受学习的快乐,人生短暂,能在短暂的光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使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也不枉来此人间走上这一遭。


个人简介

王仕筠,女,1937年11月出生。1956年参加工作,1960因公致残,多年来她坚强的同病魔作斗争,努力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先后发表专业论文、译文数篇,编写水工试验报告近20篇。1990年,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第八、

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江西省第八、九届人大常委。

主要荣誉奖项:

197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979年,课题《侧槽式溢洪道水利计算》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0年,被评为“江西省劳模”;

1989年,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劳模”光荣称号;

1990年,课题《岸边无闸溢洪道异型进口段水利设计方法》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荣获“全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