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民 筑牢群众“安心墙”——江西省水利科学院高江林带领团队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侧记
阅读量: 来源:综合办公室 何华丹/文 建材与岩土研究所/图 时间:2023-10-25

10月23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南昌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全省共148项科技成果获表彰。省委书记尹弘出席并讲话,省长叶建春主持。

图片1.png

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证书

由江西省水利科学院(以下简称“省水科院”)牵头完成的“堤坝防渗体修复加固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省水科院连续三年获此殊荣。该项目实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突破了长期困扰业内的堤坝防渗体加固关键技术瓶颈,有力推动了堤坝工程防渗加固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

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勇闯创新“无人区”

水利关系国计民生,而水库堤坝作为防洪保安的第一道关卡,又是重中之重。有着“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的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省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因此,江西也是个名副其实的水利大省。截至目前,共建有水库10562座,数量之多,在全国排名第二。

大兴水利工程给江西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与国内多数水库大坝一样,江西水库大坝也多为土石坝,主要兴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先天不足”和“年代久远”导致各类病险隐患问题不断。

“随着时间发展,堤坝隐患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引起的渗漏问题是导致堤坝溃决和洪灾险情的主要因素。”项目第一完成人、省水科院副院长高江林讲道。以江西2010年堤坝出险情况为例,渗漏险情就占到70%。因此,对堤坝防渗体进行加固、根除堤坝渗漏隐患迫在眉睫。

图片2.png

主要技术瓶颈(部分)

图片3.png

传统混凝土防渗墙成槽造墙工艺施工效率偏低

但是,长期以来,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如低可探地球物理背景下,堤坝防渗体渗漏隐患探测精度不足;复杂地层条件下,堤坝整体防渗建设质量可靠度不高;应急响应需求下,常规加固处置技术时效性不强等,制约着堤坝加固工程建设的高质量推进。

对这些长期困扰行业的沉疴痼疾,高江林深有所感。生于江西星子县、长于鄱阳湖畔的他,从小就与水结缘,高考填报的志愿便是水利专业,后来也一直从事水工岩土及工程质量检测等研究工作。凭借博士期间的理论研究积淀和高度的科研敏锐度,他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堤坝渗漏隐患的严重性和技术瓶颈。如何更加高效可靠地解决堤坝渗漏问题?这困扰了一代又一代水利人,也让高江林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难关,解决这个“心病”。

“什么问题最迫切,我们就做什么。”在谈及为什么选择这一科研方向时,高江林无比坚定,“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应该责无旁贷,迎难而上。”2008年,时任省水科院建材与岩土研究所技术负责人的高江林,抱着必胜的决心和信心,奔着问题去,向着难处攻,开始带领团队进行堤坝防渗技术研究。他们以自己的担当作为,不断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不断扛起“护江河安澜、守万家灯火”的使命担当。

聚焦主业:笃志前行,争当创新“排头兵”

岁月为证,奋斗不止。15年来,以高江林为首的项目团队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聚焦“科研+转化”主责主业,铆足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劲头,攻坚克难,在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服务的科技创新路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轨迹。

作为项目负责人,高江林深知如果没有实地检测和亲身实践,科研成果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江林没少跑工地,吃了不少实地勘测的苦。就连有些工人都在议论:“一个博士,天天干体力活,怎么和我们民工没什么两样呢。”听到这些,高江林总是一笑而过。即使后来从生产一线逐渐走向管理岗,高江林也经常带队深入各种加固堤坝,足迹遍布赣鄱大地各大水库、圩堤。

图片4_副本.png

高江林和同事在峡江柘塘渠道滑坡现场取样检测

要破开迷雾、打开局面,还需要好的抓手。面对复杂难题,高江林将大的科研目标分解成一个个阶段小目标,并将其和主责主业结合起来,以调研和项目检测数据做支撑,带领团队从申报一项项课题入手,持续开展攻关,使创新理念在“走深走实”中不断清晰,突破路径在“由表及里”中不断明朗。十余年间完成十多项课题的研究,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重点、难点、堵点问题。

图片5.png

高江林正在认真查看图纸

“高院长一直勉励我们要保持做科研的习惯,即使生产和管理任务再重,他也经常利用晚上加班的时间学软件、做分析、看文献、写文章。”正是因为有高江林这种以身作则、敢于吃苦的带头人、“主心骨”,项目团队的科研创新精神在接续奋斗中越发砥砺激昂!

如坚持不懈组织技术推广应用的胡松涛,为突破堤坝隐患探测技术局限而奋斗不止;用脚步丈量江河的李焱,聚焦堤坝渗漏应急处置,常年往返奔波于工地、科研一线;项目组的“铿锵玫瑰”陈芳,以实干创新争当科技成果提炼转化的“先行者”;团队里的老大哥谢为江,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堤坝防渗墙加固;90后新人刘达,以忘我的付出换来高额的科研产出......

正如省水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许新发曾对这个科研团队所作的十二字评价——“讲政治、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为他们背后艰辛的科研创新故事写下生动注脚,对他们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不断搏击作出生动诠释。

厚积薄发:聚创新之势,谱写水科特色新篇章

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科技创新没有捷径,拼的是持之以恒,靠的是真抓实干。这群心怀坚定信念的水利青年,在朝夕中写实“韶华”,在风雨中写实“奋斗”,通过一寸寸夯实、一点点垒砌,厚积薄发,汇聚创新之势,不断谱写着江西水科特色新篇章。

“做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要更多的关注我们科研能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静下心来做出实实在在有价值的成果。”高江林表示。秉持这样的价值导向,15年来,他们坚持聚焦主责主业,脚踏实地,步履不停,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潜心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开展了一项又一项调研、现场检测和室内试验,成效在一座又一座堤坝上得到验证。

图片6.png 部分获奖荣誉证书

15年来,他们始终瞄准关键问题,在堤坝渗漏精准探测、防渗体加固、检测与评估方面取得系列关键技术成果,形成了针对堤坝渗漏隐患的精准高效探测、精细可控加固、快速应急处置的技术体系,有效提升了堤坝防渗加固的针对性、可靠性和及时性。截至目前,该项成果共获专利24项,行业和地方标准6部,行业先进实用技术4项,发表论文60余篇,并获赣鄱水利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水利工程优质奖多项。

“如今,我们在省内行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水科特色品牌,形成了堤坝防渗技术的‘江西经验’。”高江林表示。目前,相关技术成果已陆续在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工程等数百项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成功解决了一大批堤坝渗漏和险情处置难题,发挥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科技为民:创新硕果丰,群众喜开颜

“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对广大科研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也成为项目团队孜孜以求的目标。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应用落地,他们稳扎稳打,不断推动创新成果与基层水利精准对接,让科技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民生福祉。

“多亏了你们,我们才能这么快找准渗水通道和原因,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近日,九江瑞昌市水利局给省水科院送来锦旗和感谢信。原来,今年上半年以来,他们辖区内有数座小型水库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渗水问题,但试遍各种手段方法,仍迟迟找不准渗漏原因及渗漏通道,这一度成为困扰他们的忧心事。

图片7.png

隐患探测上堤坝  科技为民办实事

当获悉省水科院在堤坝防渗墙上有成熟的精准探测和修复加固技术,瑞昌水利局第一时间发来致电,请求技术支持。接到求援后,省水科院第一时间派出隐患探测技术团队,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现场探测和探测数据处理,查找出多处隐伏的渗漏隐患,为瑞昌市水利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回忆起困扰半年的烦心事,瑞昌市水利局总工程师王险峰开心一笑:“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放下心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我至今还记得2020年鄱阳湖流域发生超历史大洪水,我们被紧急派往险情严重的堤防进行隐患探测。有一处大坝堤防因洪水不断冲刷,已经被掏空了一个大洞,现场有上百名官兵正在抢险,场面十分紧张。”胡松涛回忆起这件往事,至今仍记忆犹新。凭借渗漏隐患精准探测技术,探测组探测堤长达3130米,准确发现渗漏通道50余处,为堤防险情的精准、快速处置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力保障了工程防洪安全,当时还获得央视等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

图片8.png

科技助力防汛事迹获央视、地方媒体多次报道

此外,项目团队还解决了长期困扰墙体连续完整性检测“逢检必合格”的不合理难题,为群众筑牢工程质量“安心墙”。“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技术手段都无法完整地对防渗墙取芯检测,且缺少相应的评定标准,这导致无法准确评价工程质量和安全状况。”高江林表示,“现在我们研发的低强度防渗墙体全孔质量检测技术,可以使芯样获取率从60%~80%左右提高到99%,实现了低强度墙体全面、直接、准确检测,并形成了江西省的检测评定技术标准。”在南昌某隧道工程的验收上,通过使用该技术进行防渗墙连续完整性质量检测,发现其存在较大的隐患缺陷,促使该工程及时返工整改,切实保证了工程防洪安全。

“奖项荣誉是对我们的肯定,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标和终点。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攻关向前,进一步求突破发展,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高江林表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如今,省水科院这支年轻的科技创新团队正重整行装,瞄准着下一个奋斗目标勇毅前行。在新的征程上,期冀着这群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的水科青年实现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在以科技创新惠及更多群众、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阔!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