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榜】“我喜欢有挑战的生活”——记江西省水科院信息与自动化所所长雷声
阅读量: 来源: 时间:2015-12-25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谈起雷声的工作时,信息与自动化所的总工许小华用一句俗语概括道。

2007年,江西省水科院为专门从事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科研和科技服务设立信息与自动化所。这个刚成立的所,是由大坝管理中心的信息科和院仪器室组合而成,但却只有6个人维持着它的正常运行。于此同时,雷声被任命为信息与自动化所的所长,他带着他那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开启了他与信息所的成长之旅。

初见雷声,他身着一件休闲衬衣,带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正埋头于办公桌阅读文件,听到敲门声,才抬起头来,露出一个温暖的笑容。他成熟稳重,说起话来总是笑意盈盈,就像与阔别多年的老友寒暄。经过简单的相互介绍后,他便开始向笔者讲诉他与信息所的这些年。

 “这是个烫手的山芋,但我有信心做好。”谈起最初接手这个新设之所,雷声底气十足地说道。在接手信息所的时候,许多人都对雷声抛来了质疑的目光,整个所里只有6个人,所里人员的专业也比较杂,没有一个项目能让所有人都发挥其所长,而且省水利厅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业务处室。这所有的不利因素,都昭示着这个新设之所的发展道路将会艰难无比。“以前开大会的时候,我们所都是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因为没什么好说的。”雷声笑着说道。面对如此不容乐观的情况,雷声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垂头丧气,他在心里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信息所要发展,一定要走出去,发挥自己所长。”雷声说道。这个“走出去”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走出水科院,不要局限于院里的任务和项目;另一个是走出行业禁锢,不要局限于单纯的信息系统和仪器研究。而这两个“走出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花了雷声不少功夫。引进人才,承接项目,这是发展的两根命脉,只要有所成效,信息所就必定有所成长。

信息所成立前几年,全所大部分职工水利知识基本为零,专业背景非常分散,有计算机、自动化、遥感,仅有个别是水利类专业,这与全院任何一个专业所相比,都有着先天的弱势。雷声一面向院里申请招聘人才,一面整顿自己手下的这批“游兵散将”,鼓励大家走出专业的束缚,学习一些水利知识,找到与自己专业的切合点。因为雷声明白,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项目,要把这些做好,除了专业知识过硬以外,还得博学。在努力建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的同时,雷声开启了他的疯狂接项目模式。每次雷声去谈项目的时候,都会听到各种质疑的声音:有人担心信息所人太少,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有人担心信息所相关专业人不多,任务完成质量值得商榷。

“不管项目什么情况,我们都敢接。”现在说起这句话,雷声依然豪气云天。

“水权分配你们信息所能做吗?” “行,没问题。”。

“山洪灾害防治你们信息所能做吗?” “行,没问题。”

“水库除险加固设计你们信息所能做吗?”“行,没问题。”

“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你们信息所能做吗? ”“行,没问题。”

信心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动。他还得拿出一套套完善方案,才能让别人信服。原本只是做些院里布置的课题的信息所忙碌了起来,夜晚的灯总是亮到很晚才熄,有时甚至一亮就是一个通宵。经常也能看到,信息所的人穿梭于各个专业所之间,向他们讨教项目知识。雷声,更是多次去拜访厅里的各业务处室、院里已退休的老工程师,只为把服务工作做得更好,把方案做得更加完美,一举拿下项目。

“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初接到水权分配这个项目。”雷声一面说道,一面从柜子里翻出了那一本本厚厚的方案。信息所参与水权分配这个项目的时候,质疑声随处可闻,因为整个所里,完全没有哪个人的专业与水资源挂钩。所里内部也不停地劝说雷声,是不是放弃这个项目,大家实在没什么信心。“说实话,当初我压力也很大,但如果这样就退缩,信息所还谈什么走出去。”雷声严肃地说道。“不懂就学”,雷声特意去买了相关的专业书籍,自己先学,然后把自己所学分享给其他同事;去水资源水环境所请教,也成了雷声每个星期的必修课。从完全没概念,到了解越来越深刻,再到做出自己的特色,水权分配项目的模型研发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也正是雷声对那些质疑声最好的回应。

几年的奋战与努力,所里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适应忙碌的工作氛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在雷声的带领下把信息所做大做强。终于,他们拿下一个又一个项目;终于,他们摆脱了院里产值最低所的头衔,创造年产值达千万、甚至二千万的神话,一度居院里首位;终于,他们队伍慢慢庞大,全所有正式职工15人,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0人、本科学历5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平均年龄31岁,是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水利科研团队,被院里人称为“雷队伍”。终于,他们开大会的时候再也不是静静地坐在角落里无话可说。整个信息所,就如同清晨的太阳,用光芒一点点驱散过去的阴暗,向着更高处冉冉升起。不过,这一切对于雷声来说都是不够的,“做大,做强”他心里一直这么对自己说,在他的心中也已经有了另一幅更美的发展蓝图。

2006年,第五号台风“格美”从寻乌县进入江西,它所带来的强降雨天气,引发了一系列山洪爆发和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全省直接经济损失8.4亿元,更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它无家可归。山洪灾害防治成了江西省水利厅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商讨,我省决定以县为单位,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此后,国家又在全国推进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

“格美”台风在江西肆虐之后,雷声就已经想到了山洪灾害的防治问题,他之前与省防办的合作也颇多,只是一直缺乏一个大项目来最终确定二者的关系。2010年,国家正式启动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那时候的雷声正在万年县出差,刚好听到了这个信息 。“不能这么办”这个声音一直回荡在雷声的心里,这是信息所一个发展的机遇,必须牢牢抓住。雷声立刻处理好手头的工作,连夜赶回了南昌,找到省防办此项工作的负责人,把他的观点一一陈述出来。提出该项目的设计工作下放到各县开展,有两个最大的弊端:一、许多县里的技术水平不过关,难以真正做到预期的效果,二、县里的实际情况不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今后难以进行统一管理。省防办的人虽然也觉得雷声说得有理,同意由信息所统一设计,但要求一个多月内就拿出32个县的实施方案。

从省防办出来的雷声,连家都没来得及回,就立刻奔赴水科院,召集同事开了个长长的会。这个项目涉及许多防灾专业知识,所里懂这个的人不多,要做好这个方案,又得苦战一场了。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雷声三天两头往省防办跑,请教那些专家们。跑得勤了,省防办的人常常笑着对雷声说“你干脆来我们这上班得了,比我们还积极。”

经过这一个月的加班加点、艰苦奋斗,方案终于做好了。拿着做好方案的雷声明显瘦削了许多,期间连续好几个晚上都只是随便眯了眯眼。方案拿到省防办和长委审查,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并把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承接给信息所,如果做得好,以后几年的也都给信息所,省防办还能成为信息所的对口单位。由此,信息所也开启了一条防洪减灾技术研究之路。

这一信息传来,大家欢呼喜悦的同时,都暗暗鼓足了一口气,“一定要好好干,做出成绩来。”如果一切成真了,信息所的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虽然项目承接下来了,可如何开展却成了一个大问题。起初每次开会时,大家都在吐着苦水,专业跨度太大,对山洪灾害防治完全没有概念。雷声听着这些声音,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只能一面安慰鼓励大家,一面带领大家逐步去了解。

我省山洪防治灾害点多面广,共有94个县,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情况,要想了解清楚就必须走访实地。在雷声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本日历,出差的日期都会用笔标注一下,那上面已经密密麻麻。雷声说道,“山洪常发的地点都是在偏远山区,交通落后,出差条件极为艰苦。”走访那些老村民,向他们了解山洪发生的详细情况,有时就在田间地头,一聊就是大半天。从实际情况出发,一点点摸索,一步步探求。

“学习、学习、学习,加班、加班、加班。”雷声带着他的队伍,一个个县地跑,经常跑完实地回来就是埋头办公室里加班。这些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点多面大,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遇到不会的,学习;时间不够的,加班!这支年轻的队伍创造了水科院加班的记录,连续123天没有周末,晚上基本到九点以后大家才会陆续回家,就连国庆节七天,都是在办公室中加班中度过。

“做完山洪防治灾害项目方案之后,有时下班后不自觉地往食堂跑,走到门口才发现原来加班已经结束了。”副所长王小笑说道。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功了。项目的实施,明显提升了我省防汛减灾服务水平,强化了主动防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山洪灾害对我省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正是这个开门红,省防办把接下来的山洪灾害防治的项目都给了信息所,信息所也成为了省防办的技术支撑单位。

 

一个优秀的支部,必然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支委会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共同学习,一同进步。”雷声在厅直机关组织党支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说道。

江西省水科院专业所二支部成立于20123月,由院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水资源水环境研究所、农村水利研究所、生态研究所四个专业所的25名党员组成。支部平均年龄33岁,硕士及以上学历21人,其中30岁以下党员14人,占支部总人数的56%。而雷声正是这只年轻队伍的领头羊。

“我以前也没怎么干过党建工作,对于这一支年轻的党员队伍,说实话,起初是有点不知如何下手。”雷声回忆起刚当支部书记的时候颇有感触地说道。

如何带领省水科院专业所二支部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党建之路?工作之余的雷声,常常钻进那些优秀党支部的发展历程、工作经验的报告中,一面加深自己对党的认识,一面从中取其精华,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

“立足水利,打造成一支学习型支部。”虽然这个概念有些空泛,但雷声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份计划。

“要打造一支学习型支部,必须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这是雷声的第一个想法。

20126-10月,以“读一本好书”为主题,支部开展了阅读好书、推荐好书和读书心得体会展评活动。“全体党员积极参与,精心挑选好书,并将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激励自我,共同进步。这一活动在整个水科院刮起了一场读书热潮,经常在食堂吃饭的时候,都能见到三三两两在分享读书乐趣。”“今后这样的活动还要继续办下去,我自己就从中学到了很多,而且要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多读书、读好书”。支部组织委员张丽感慨道。

201210月,联手一支部,以“喜迎十八大重温革命史”为主题,雷声带领党员赴遵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0137-10月,以“看一部好电影”为主题,雷声组织支部开展了看电影、评电影、讲述我和电影的故事主题活动,并把大家看电影所写的感悟编辑成册。

201412新年伊始,他又组织全体党员前往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学习实践。

在雷声的带领下,支部还开展了“《信仰-我们的故事》-支部观后感大讨论”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观看电影“焦裕禄”等系列主题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增强支部凝聚力,提高党员素质,丰富党员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单单这些,雷声明白离自己心中的那个概念还有些差距,“立足水利,打造学习型支部”还得从科研的角度出发,发挥专业所的优势。2010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他担任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江西省数据组组长,负责全省的水利普查数据处理工作。他发出号召,要求所有共产党员主动积极下到村镇,深入山区,开展资料调查,确保了全省100个县的普查海量数据真实准确性。

在雷声和支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支部成立不到一年即获2012年度厅直机关“先进党支部”、 2012年度院“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支部两名党员获厅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雷声,雷声,雷厉风行,先声夺人。”信息所总工许小华说起了一句他们私底下评价雷声的顺口溜。

“雷声办起事来向来雷厉风行,他身兼多个职位,却游刃有余,而且很有前瞻意识。”许小华继续解释道。

雷声还是院里最年轻的副总工程师,负责全院水资源水环境、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相关领域的技术报告审核。

雷声,作为省安监局尾矿坝专家,他参与了全省40多座尾矿坝的安全现状、安全专篇设计、安全预评价审查和现场验收。他还是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秘书处具体负责人,江西省水资源管理中心信息科科长,防汛抗旱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雷声是全厅最年轻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之一,也是河海大学研究生基地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他联合河海大学、南昌大学已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

雷声还先后考取了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一、二级建造师,注册水利造价师、监理师,系统集成工程师,是全院拥有执业资格最多的职工。

“他是我们的偶像,虽然他经常鼓励我们多学习,多考证,可我们没有他那么厉害。”信息所副所长王小笑说道。许多人问起雷声,哪来这么多时间精力去从事这么多专业跨度大的工作?雷声都是笑着回答,“我喜欢有挑战的生活。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工作,我感觉非常充实。”

个人简介

雷声,男,1976年出生,九江市都昌县人,中共党员。河海大学工程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已公示),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现任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副总工兼信息与自动化所所长,江西省水利厅处级后备干部。获第一届省直机关“青年五四奖章”、2010年厅“抗洪先进个人”、2011年省水利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江西省优秀信息主管”。带领部门连续两届获得省直“青年文明号”,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获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奖、赣鄱水利科技奖多次,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

主要荣誉奖项

2009年,荣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江西省农业科教突出贡献奖一等奖

2010年,荣获江西省水利厅“抗洪先进个人”称号

2011年,荣获赣鄱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同年获得“江西省水利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

2012年,荣获江西省第一届省直机关青年五四奖章称号、江西省水利厅“厅直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