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一个隐患——峡江水利枢纽检测速记
阅读量: 来源: 陈芳 时间:2012-12-31



   时钟指向晚上9点,工作人员还在忙着处理当天的试验数据。一声电话铃响打破了紧张的工作气氛。

   “1号闸坝底板浇筑,需要立即前往现场取样。”放下电话,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平行监测项目负责人熊焕淮就立刻带领大家前往施工现场。

   作为江西省目前投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达6.2万平方千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航运、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2011年江西省水科院通过招投标,承担起峡江水利枢纽、库区防护、抬田等土建工程的监理平行检测试验工作。

   为了使施工过程每一道工序都处于受控状态,保证工程整体质量,检测人员就像“安全卫士”一样,全年忙碌在工地上,认真排查每一个隐患。

   近日,记者前往工地现场走访了这些“安全卫士”,试图从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点滴中,记录一座重点枢纽工程构筑严格质量保障体系的非凡历程。

坚守阵地

   在与监理、施工人员进行了简单交流后,熊焕淮和同事们立刻兵分几路开始作业。

   检测人员中有的手持游标卡尺检查钢筋直径,有的手拿钢卷尺检查钢筋绑扎间距,有的忙着做记录,还有的对钢筋进行现场取样并进行力学试验检测。

   深秋的晚上,江面不时吹来寒风。熊焕淮说,像这样的临时行动在峡江很常见。

   在枢纽总部试验站,一张项目部人员考勤表平常地贴在墙上。细看发现,有的工作人员连续出差时间竟长达69天。由于平行检测工作的特殊性,工作人员必须配合施工进行实时检测,确保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问及是否想家时,大伙都说“工期太紧了,等忙完这阵就回家”。

   这样一种执着负责的精神,是峡江枢纽安全系数的重要保障。

   本着“一切为峡江”的指导思想,江西省水科院在承接到项目后,迅速启动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务实高效的项目部作为组织机构,根据项目需要,下设峡江枢纽试验站、同江河库区防护工程试验站及吉水库区防护工程试验站3个试验站。健全规章制度,成立专家组,定期对项目项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根据峡江工程工期紧、任务重的特点,为保证3个现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及时到位,江西省水科院加大资金保障和简化工作程序,拿出专项资金进行设备配置,3个现场试验室共投入资金117万元购置检测设备135台套。

高效作业

   同江河试验站负责人张丽珍正和同事们在3甲标进行堤坝土样现场取样。他们从现场多处抓起泥土进行比对,仔细观察泥土颜色,分析土质,才最终确定了取样地点。由于现场工作面大,尽管快入冬季,大伙脸上仍满头大汗。

   随后,检测员们拿起铁铲,将料场土装了满满两袋。填写完记录表后,顾不上满身的尘土,又立刻前往下一个取样点。张丽珍说,最多的一次,共取了123组土样。回到试验室,便开始一系列诸如击实、渗透、颗分、比重等试验。在进行颗分试验之前的碾土现场,记者看到他们的手上已布满老茧和冻疮。

   自进驻现场以来,江西水科院峡江水利枢纽土建监理平行检测试验项目部成员日夜坚守工地,奋战峡江。通过落实岗位责任、定期进行内部审查、制定补救方案预案、做好设备期间核查、开展比对试验等措施,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标准,及时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检测数据。截至目前,共完成了混凝土物理力学试验1093组,土方压实度试验1947组,钢筋试验364组,混凝土原材料试验398组,为工程又好又快建设提供了准确的检测数据和技术支撑,确保了工程质量的合理有效控制。

严查数据

   深秋寒夜,几个检测人员打开随身携带的探照灯,正在对16号闸坝底板灌浆之后进行跨孔超声混凝土缺陷检测。他们认真清洗每个孔洞,调试换能器。回到试验站时已是晚上十点。第二天一早,检测员们又背上检测仪器赶往16号闸坝,测量孔距、孔洞,再次清洁灌水。

   检测员王全介绍,由于吉水库区防护工程试验站标段多且分散,尽管检测组在靠近现场的地方租民房,每天仍是起早贪黑在各个工地奔走,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为了不耽误白天工作,送往峡江枢纽站的受检原材料只能被安排在晚上进行。

   为确保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检测人员不厌其烦,在同一个跨孔一遍又一遍反复进行着测试,认真记录并比较试验数据,经过整个上午的努力,坝底灌浆检测才算完成现场测试工作。他们紧绷的面孔和认真的表情,正诠释着“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精神。

   正是这样一种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贯穿在平行检测试验工作的每一个步骤中,让现场检测人员甘为大家舍小家,成为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这座关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水利工程,能够实现工程高质量,安全无隐患的重要保障。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