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科学发展的生态思考
阅读量: 来源: 时间:2009-04-13
    作者:戴年华


    为推进我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2007年温家宝总理的 “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嘱托,维护好鄱阳湖生态健康,发展鄱阳湖区域经济,需要科学认知鄱阳湖。

    本人自1983年以来,先后对鄱阳湖生态资源做过一些调查研究,从事的工作与鄱阳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0多年来,我陪同国内外专家N次走入鄱阳湖,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说甜酸苦辣、五味杂陈。现结合在省直机关工委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的体会,对鄱阳湖及其生态经济进行重新思考,谈一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一些粗浅看法。

    鄱阳湖的主要功能定位的再认识

    国际上,鄱阳湖的生物多样性倍受关注,特别是白鹤等珍稀越冬候鸟引世人注目;在国家层面上,鄱阳湖对长江中下游的调蓄洪水功能长期受到重视,其对长江流域生态健康的维护地位凸显;在江西省,它是母亲湖,是鱼米之乡,是重要淡水渔业基地。但省内各部门对鄱阳湖的定位也不尽相同,如林业部门关注保护湿地和越冬水鸟,农业部门关注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利部门关注抗洪抢险和水资源调度及砂资源的利用,卫生部门关心防控血吸虫,交通部门则关心水运,环保部门则要注视水环境状况,而湖区的农民对鄱阳湖的理解较为实在,靠山吃山,靠水吃鱼,鄱阳湖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来源。

    早在2003年,有学者对鄱阳湖直接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草洲滩涂土地、航运效益和矿产资源等5大类直接物产进行了价值汇总,其次对鄱阳湖湿地具有的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等生态功能进行了价值测算,结果表明鄱阳湖每年产生的经济价值高达1564亿元。

    不同的人站在各自的角度,对鄱阳湖的主要功能定位的认识也是不尽相同的。学者说鄱阳湖经济价值1564亿元/年,对湖区居民来说,其中的生态效益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价值”,换言之,这“钱”是抽象的,不能直接得到的。

    进入21世纪以后,江西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鄱阳湖区和鄱阳湖流域的人口、资源、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作为战略构想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被重新提出来了。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再认识

    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设想由来已久,凝聚了几代江西人的希望和梦想。在持续几十年的研究论证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由单一考虑经济目标向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转变,由单一考虑本地区利弊得失向统筹兼顾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转变,实现了由“控制”到“生态”的重大转变,充分体现了江西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成果。但是,从来没有一项水利工程像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这样,让千万的江西人期盼了60多年;也从来没有一项水利工程会如此长时间引发各方的争议,特别是来自国际湿地和越冬水鸟保护界的不同声音。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预选地址在九江市庐山区长岭和湖口县屏峰之间的卡口,长2800米,总投资近100亿元人民币。

    赞成“控湖工程”者认为,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工程,对鄱阳湖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增加鄱阳湖枯水季节的水环境容量,具有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供水、航运、旅游和水产养殖的多重效益。是“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需要,保护鄱阳湖湿地和生态环境的需要。它可以进一步提高湖滨和五河尾闾地区耕地的旱涝保收程度,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对于湖区10县可以确保生产生活用水、改善交通状况、发展水产养殖和旅游,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新版的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提出了“调枯不调洪”方案。由于鄱阳湖信息资源在省内还没有共享,对水文情形发生的变化和新的水下地形图还末获悉,就无法评价该工程的正、负效应。但毋庸质疑,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对鄱阳湖的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水位影响水鸟越冬、水流影响鱼类洄游、水质影响湖泊生态健康等。“怎么样”才能让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降低鄱阳湖的生态损益,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认识鄱阳湖水鸟的生态“三效”

    “三效”是生态效益、生态效能和生态效用的简称。鸟类的生态效益,简单地说是鸟类的直接经济效益,如肉用、药用等。鸟类的生态效能,主要是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功能。鸟类的生态效用主要体现在其观赏价值。对于留鸟,其种群数量与栖息地的关系是动态平衡的。对于迁徙的候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它的种群数量与栖息地的关系似乎没有留鸟的那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此处不留“鸟”,自有留“鸟”处。而迁徙的候鸟对鄱阳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用上,即鄱阳湖越冬候鸟对湖区居民来说,其价值仅是观赏而已,因其经济效益被法定的保护管理制度所掩埋了,对鄱阳湖“超负荷”的候鸟一时难以说清其生态效能的正与负。

    目前,有人简单地认为,保护了鄱阳湖的越冬候鸟就等同于保护好了鄱阳湖,因此,过分地强调鄱阳湖的越冬候鸟的重要性,似乎鄱阳湖是为越冬候鸟所在。其实不然,最新研究表明,二十世纪50年代广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越冬水鸟,因受当地环境变化的影响,近年来大量拥入鄱阳湖。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来鄱阳湖越冬候鸟的数量有所增加,2005-2006年冬季,鄱阳湖越冬水鸟数量达72万羽之多,是1999-2005年年均统计数量的2.4倍;特别是干旱的2006-2007年冬季,鄱阳湖越冬水鸟数量46万多只;2007-2008年冬季,鄱阳湖越冬水鸟数量45万多只。而据本人参加的2003-2004年冬季和2004-2005年冬季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指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越冬水鸟调查研究表明,该区域越冬水鸟总数量为51-63万只。由此可知,鄱阳湖正承受着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越冬水鸟数量的大部分,是喜还是忧?

    据跟踪调查,1998-2004年鄱阳湖26种雁鸭类总类的年平均为20万只,近3年年均保持在35万只左右。近年来鄱阳湖雁鸭类数量聚增,它必将严重威胁白鹤等国际濒危鸟类的越冬栖息,以及危害鄱阳湖生态健康和渔业生产。物种种类减少,少数鸟种数量增加,鄱阳湖还将有发生禽流感的潜在危机。这个道理很简单,少量蝗虫则可为食虫动物提供食物,蝗虫多了就会发生可怕的蝗灾。换言之,某些种群数量过多的鸟类对鄱阳湖来说,也许是灾害隐患,不可忽视。珍稀濒危鸟类需要加强保护,优势种群鸟类完全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

    鸟类选择栖息地的三个基本条件是水、食物和掩蔽地(亦称安全栖息地)。鄱阳湖主湖的东、南、西、北的生态条件差异不大,那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扰动较少,哪里栖息的鸟类就相对较多。仅以鄱阳湖鸟类的多少,不足评判鄱阳湖生态的好坏。例如,南昌市青山湖,近年来比较少见白鹭觅食,但由于青山湖隧道的开挖,青山湖南部抽水见底,在2008年夏季迎来了白鹭觅食,媒体大加报道,南昌市的生态环境如何是好。现青山湖隧道建成,青山湖南部水位将恢复正常,2009年夏季白鹭就难以在该湖内觅食了,可青山湖的环境还是往日的环境,生态就不好了?鄱阳湖也如此而已,正因为湖区渔民的传统的“堑秋湖”(即竭泽而渔)的渔业生产方式,造就了有利于涉禽(鹤、鹳、鹭等长腿、长嘴、长颈类水鸟的总称)觅食的生境,“鸟为食亡”,水鸟就选择了鄱阳湖。

    高水位对鄱阳湖水鸟越冬有多大影响?1998年洪水,白鹤就在鄱阳湖的外湖赛城湖(有水利枢纽工程控制该湖水位)、寺下湖等地越冬,江西境内的长江湖群如赤湖、芳湖和太白湖也相继成为冬候鸟选择的越冬栖息地。近年有10余只东方白鹳夏天还在鄱阳湖滨筑巢繁殖。这就是鸟类与鱼类的区别,因为鸟类会迁飞,能穿越地理障碍,选择适合生存的栖息地,而鱼仅能随波逐流,一旦遭遇水坝就望“坝”兴叹了。

    维护鄱阳湖生态健康的基础是水生生物资源

    关于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本人的观点是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然后依次是水、草(植物)、鱼(水生生物)、鸟等。换言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或者说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必须充分考虑鄱阳湖“人——水——草——鱼——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水是生命之源。维护鄱阳湖生态健康的重要基础是水生生物资源,如水草、鱼类等。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科学地认知鄱阳湖,认知鄱阳湖的水资源、洲草资源、渔业资源、水鸟资源,认知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地球肾脏的功能与作用。

    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之我见

    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应多方面听取科学家、当地居民的正反意见,相关领导再慎重决策。作为一名对鄱阳湖生态略知一二的学者,本人不会简单地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说“不”,而是想说“怎么样” 建设和运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才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即不解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保护鄱阳湖生态就容易成为纸上谈兵,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湖泊生态健康原则。首先,不能人为切断鄱阳湖与长江的生态联络、物种交流和基因交换,尽可能维持符合生命节律的水流、水位和水质。其次,维护水域、滩涂、草洲物种多样性和通江湖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再者,不要破坏濒危物种如白鹤、河麂、长江江豚的栖息环境;(长)江(鄱阳)湖两利原则。洪水期通过鄱阳湖调蓄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的洪灾风险,枯水期可以为长江下游补充一定的天然径流;科学调控鄱阳湖水位原则。在鱼类繁殖期、洪水期完全保持天然状态,枯水期仅仅调节鄱阳湖的水位,调控三峡工程造成鄱阳湖持续低水位的生态影响,对下泄流量朝着有利长江中下游生态健康的方向调节。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三水”——水流、水位和水质。一、探索适应枯水期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如鱼类洄游的水流条件。二、研究有利于珍稀水鸟越冬、鲤鲫产卵等的水文条件。三、观察水体营养物质积累对水质的影响和水体交换条件。因此,有必要组织科技力量,应用国内外对鄱阳湖生态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就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对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国际组织非常关注的世界濒危物种白鹤等越冬水鸟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价,实事求是地提出对策,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早日获得批准,也为实现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人—水—草—鱼—鸟”复合生态系统)均衡,达到水利工程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鄱阳湖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如何在科学保护与拯救鄱阳湖的珍稀物种,特别是濒危越冬水鸟和长江江豚等,提高现有保护区的保护效能的同时,帮助当地农民发展替代生计,振兴当地方经济是当务之急。

    因此,亟待分析鄱阳湖区生物多样性衰退的重要原因,研究鄱阳湖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探索在充分发挥其调蓄洪水、重要渔业基地等功能的前提下,如何加强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构建“人——水——草——鱼——鸟”和谐发展途径。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要求,注重协调鄱阳湖区人与水、人与草、人与鱼、人与鸟、人与湖的关系,处理好湖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关系,协调湖区湿地资源、湖泊生态健康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原载《学与思》2008年第三期)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