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郑海金:情系水利 履职为民
阅读量: 来源:全国人大 时间:2024-03-04

在青山滴翠、碧水潺潺的赣鄱大地,有这样一位从事水土保持科研工作近20年的水利人,始终以水为师,“善利万物而不争”,用行动诠释情系民生的责任和担当。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党支部书记郑海金。

在我国,水土流失被列为“头号环境问题”。2004年7月,刚硕士毕业的郑海金带着一点青涩和好奇,以艰苦的崩岗野外调查活动开启了“水保人”的绿色长征。为采集第一手数据,她爬山涉水,在荆棘丛林里坚守着数据的诞生;为获取长序列数据,她耐住寂寞,在野外驻地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在“赣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30年实践研究”项目实施中,她参与带队10余次深入赣州市各县(市),对所有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已竣工验收的近300条小流域进行逐一调查,历时半年,行程近1万公里,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s_b31544f799e94fd0b5436328c5767c72.jpg

郑海金代表(代表供图)

山清水秀彰显小流域治理巨大成效,草木葱郁打造出生态治理“赣州模式”耀眼名片。扎实的调研成果得到水利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荣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助力赣州市于2021年上升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系列成果也成为江西省参编水利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等规范的有力助推剂。

“此生既结缘于水,就甘做其中一滴,无声地润泽土地。”郑海金始终将甘于奉献、默默坚守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多年来,她扎根一线,做实研究,锲而不舍,勇于创新,个人荣获“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和“江西省巾帼建功标兵”,带领团队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先后主持或作为核心骨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20余项。其中,“农事活动影响下红壤坡地水土流失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2018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实现江西水利系统零的突破,并成功入选2021年度江西省国家科技奖后备项目培育计划,擦亮了“江西水保”金字招牌。

自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郑海金深感责任光荣、使命重大,不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脚下的步子也更快了。

s_c91906bd575e4f4583d3436b98ca1be5.jpg

郑海金代表(左四)到基层调研(代表供图)

“我用科研攻关的态度来为相关议案建议做准备。”为切实履好职、尽好责,初任代表的郑海金一边向前辈代表讨教履职经验,一边结合业务工作多次开展林下经济、防旱抗旱、山地林果开发等专题调研。2022年长江中下游遭遇罕见夏秋连旱,她带领团队顶着烈日酷暑,第一时间奔赴鄱阳湖区14个县市开展旱情调查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抗旱效果监测,把实验室搬进了田间地头。在此基础上,她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提升南方丰水区干旱灾害防御能力的建议,打破了人们“湿润丰水区不缺水”的惯性认识。全国两会结束后,她马不停蹄地开展两会精神宣讲,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现场第一视角给大家带来热气腾腾的两会精神学习“大餐”,在全省水利系统得到一致好评。

“守护一方生态水土,答好一份代表答卷。”谈起自己的履职感受,郑海金坦言,“履职的过程让我越来越清晰、深刻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我的信任重托,认识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意义。”

初心不忘,步履不停。郑海金表示:“接下来,我将立足工作岗位和代表职责,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水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可操作、能见效、高质量的议案建议,服务于江西省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贡献代表力量。”

(来源:全国人大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