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土保持科研所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调研报告
阅读量: 来源: admin 时间:2008-10-06

未来515年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简称“水保所”)事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建设全国一流水土保持科研所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分析水保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明确水保所事业发展的发展思路,提出有效对策与措施,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水保所水土保持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现状

(一)水保所基本概况

水保所地处南昌市青山湖南大道290号,毗邻南昌大学和南昌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64年,因历史原因于1968年被迫中止工作,1982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根据赣编发(1988)第52号文件精神,于1989年在南昌恢复重建,是隶属江西省水利厅管理的正县级单位,全所内设科研管理科、科技服务科、办公室和水保科技园4个职能科室,江西省水土保持学会挂靠本所,人员编制为30个。至2007年,全所在职职工30人,离退休职工1人。在职人员中:行政管理人员2人,后勤人员5人,专业技术人员23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所总人数的近80%。全所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占2/3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江西省百优十杰青年2名。水保所人员队伍年轻,平均年龄34岁,且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水保所拥有一个占地7700平方米、环境优雅的独立院落,已建成一幢建筑面积为2250m2的八层综合办公试验大楼、一栋建筑面积为1500m2的五层职工宿舍楼和一栋建筑面积为530m2的四层门楼。院内绿草茵茵,环境优雅,水电、道路、通讯等相关辅助设施建设基本配套。多年来,先后添置了一批土壤理化分析、径流泥沙与水文气象观测、水土保持勘察测量、水土保持工程制图以及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仪器设备,能基本上满足现阶段各项技术工作开展的需要,并在全所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此外,在德安建有1200亩的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野外试验基地),并在临川区云山乡建有200亩植物园(科技园绿化苗圃基地)。

(二)水保所发展现状

水保所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生物、工程技术、“3S”技术应用、土壤研究及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及科技咨询与培训工作,是我国南方诸省唯一一家省级水土保持专业研究所,同时也是江西省水土保持学会挂靠单位,是江西省的水土保持科技中心。其主要任务是:围绕江西省严重的水土流失,探索江西乃至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和有效的治理开发措施,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的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为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推动区域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科研推广成果丰硕。建所以来,水保所坚持以严谨、求是、高效、创新为行动准则,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贯彻科教兴国科教兴水的战略,立足江西,抓住我国南方水土流失特点进行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研究和科技推广工作。先后在第四纪红壤侵蚀区、紫色页岩侵蚀区、花岗岩侵蚀区、滨湖风沙区等地建立了科学试验基地(面积达2000余亩),开展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海峡两岸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转化资金项目、江西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项目和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50余项课题研究,对不同类型侵蚀区的水土流失规律、治理开发措施与模式、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的引种与开发、等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30余项包括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农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在内的有关科技奖励,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年均发表近10篇。这些研究成果在江西省乃至我国南方相关省市的水土流失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水保所正进一步推进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紧密跟踪国内外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立足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针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问题和水土保持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重点开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急需的关键技术研究,内容涉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壤侵蚀规律、预测预报信息系统、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面源污染防治和防洪减灾机理等众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为水土保持宏观决策和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为江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我国南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科技服务效益显著。近年来,作为江西省水土保持科技和设计中心,水保所先后承担完成了《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十余个全省性规划项目,同时,也是全国第一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水土保持监测甲级资质单位,完成了长江干流江岸堤防加固整治工程等100余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和20余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防治生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作出了重要贡献。

3、科技交流广泛活跃。为顺应科技发展的新要求,水保所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内引外联之路,不断提高水保所科技水平,增强技术优势。先后派员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流域治理和土壤侵蚀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海峡两岸学术会议并分别宣读了研究论文,得到好评;派员援助埃塞俄比亚水利建设,组团考察了荷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台湾的水土保持;并先后邀请了日、德、英、比利时等国专家来所参观交流。所内人员积极撰写论文参加了世界水土保持协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生态学会、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等组织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各种技术培训,并充分发挥挂靠在水保所的省水土保持学会的中心骨干作用,通过学会的学术交流及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把全省水保科技人员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水保所为中心的全省水保科技网络。尤其是在近一年来,加强了与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先后与中科院水保所、中科水科院、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南昌大学、江西师大、江西农大以及南昌工程学院的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为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不足

水保所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各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目前已成为我国水土保持专业领域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院所,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这已经为进一步做大做深科研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科技服务领域经过10年积累已为水保所科研重大项目研究储备了资金和人才,且人才队伍年轻富有朝气,这都是水保所将来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是,水保所建所时间不长,在全国上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水保所还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思路不够明晰

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水保所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不够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保所的又好又快发展。由于科技经费不足等原因,当前投入主要在科技服务上,在而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科技推广上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制约了水土保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科技投入不足

科技投入不足,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水保所科技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科研项目的深入开展。水土保持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态方面,水土保持科技成果相对于其他行业难于直接转化成经济效益,而水土保持科研事业又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的事业,因此,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够支撑水土保持科研。然而,长期以来,水土保持行业在社会中地位不高,加之上级下拨给水保所的科研、事业经费有限,难以满足课题研究和科技推广所需经费的要求,致使众多研究尚停留在应用基础研究水平而无法深入,大规模的成果推广和应用缺乏启动资金,经费问题成为制约水保所科研发展的瓶颈

(三)技术力量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根据全国和我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的要求,为彻底根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今后一定时期内水土流失防治的任务大大加重,防治质量和要求明显提高,且随着人为开发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加剧,水土流失防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与此相适应,为提高水土流失防治的效果和质量,提高水土流失防治的科技含量,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任务与难度势必相应加大。由于水保所建所时间较短,人员编制少以及长期以来科技投入的不足,使得科技人员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工作压力大,导致人才流动频繁,人才队伍无法满足科技工作需求,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能力不强。至2007年为止,水保所目前的职工总数已不能同时满足科研推广和科技服务的实际工作要求,特别是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没有建立创新团队,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四)科技管理不够规范、运行机制有待创新

2007年止,水保所大部分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运行方式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制订出台的,特别是《科研管理科工作量考核制度》、《岗位目标责任制》、《实验室管理制度》、《外业人员补助的暂行规定》和《档案管理制度》等涉及到科研推广项目的管理没有及时修订和完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等制度的缺失已经对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五)基础设施薄弱,科研仪器设备落后

目前,配套设施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加上基建经费渠道不畅,单位经费周转困难,自筹能力弱,导致野外试验自动化设施和科研工作室内网络化、多媒体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科技发展要求;此外,科研仪器设备还十分缺乏,且多数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因经费所限,有些必备的分析测试仪器尚未能配足或更新改造,以至涉及高新技术的科研项目难以开展,严重影响到科技成果水平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发展思路和对策

(一)发展思路

水保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事业要求,围绕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以打造国家一流的水土保持科研院所为目标,结合实际提出了12345”的总体发展思路,即贯穿1条主线,强化2个管理,做好3项服务,开拓4个市场,加强5大建设。

1、贯穿一条主线。即贯穿水土保持科研创新这条主线。我省依然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点多、面广、强度高。在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治理的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水保所将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需求,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立和完善基础理论、监测评价、技术推广和技术标准四大体系为重点,努力实现水土保持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

2、强化二项管理。即强化成果质量和科技服务管理。十五以来,利用水保所在全国首批取得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甲级资质水土保持监测甲级资质,努力开拓科技服务市场,为开发建设单位提供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规划设计、水土保持监测、科技咨询等技术服务。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管理评价体系建设。

3、做好三项服务。即为开发建设项目业主、省水利厅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全所职工提供优质服务。紧紧围绕我省水土保持中心工作,按照我省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要求,积极主动为开发建设项目业主做好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制、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技术咨询提供优质服务;为省水利厅和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水土保持机构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监测预报、生态修复、面源污染控制、建设美好家园等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为所内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营造爱所敬业的良好氛围。

4、开拓四个市场。即拓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市场、水土保持监测市场和开创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市场、水土保持植物营销市场。进一步巩固水保所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方面业已取得的成果;努力拓宽水土保持监测服务领域;成立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公司,开展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以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和临川云山苗圃基地为依托,依靠水土保持工程公司开展水土保持植物经销、绿化工程建设、水土保持设施施工等项目服务。

5、加强五大建设。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学科发展建设,三是加强科研设施的条件建设,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五是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对策与措施

1、努力争取科研项目,多渠道争取资金,做大做强水土保持科研。

一是要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努力从国家级、省部级(省科技厅、水利部)、国家或水利部相关重点实验室、以及水利厅等各个方面积极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多渠道争取科研资金,近期的重点是在水利行公益性项目、“948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科技项目上有突破,不断加强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江西省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和变化机理,水土流失时空分布和演变的过程、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等。关于关键实用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创新。近期争取突破的关键技术有:水土保持防洪抗旱技术、水土保持调控径流泥沙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等。二是要加快水土保持数字化工程建设步伐。实施水土保持数字化工程是加速实现水土保持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于快速、准确、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预测预报的能力,及时公告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科学评价工程建设成效,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化工程建设的重点是将空间信息技术与监测网络结合起来,系统采集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与社会因子时空变化数据,建立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平台,构建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等,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支持。三是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高度重视成果的转化,努力将水土保持研究成果运用在生产实践中。尽快建立和完善和大专院校、水行政主管部门等的密切合作机制,把科研与生产真正联系起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四是加强面向基层的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培训。以培养农民技术骨干为基础,培训与普及相结合,提高广大群众应用科技的能力,大力推动生态清洁型示范流域、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建设。通过典型引导推动面上推广,增强群众运用科技的自觉性,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2、加强创新团队的建设,致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提高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促进水土流失治理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的转移,解决当前水土保持面临的科技瓶颈和人才瓶颈制约的问题。因此水土保持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要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快水土保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步伐。针对知名专家作用越来越重要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要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同时还要针对水土保持科研和水土保持科技服务的特点,形成业务骨干、专业人才和辅助人员梯次配备合理、专业互补的人员结构,打造一批在重点领域具有明确主攻方向、团结协作、创新拼搏、竞争有力的创新团队。

不断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由固定人员、聘用人员、兼职人员等组成的创新团队。聘请水土保持知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为水土保持科研选题、重大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等工作提供指导。加强项目实施与能力建设的有机衔接,从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安排,实现从单一目标向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发展综合目标的转变、通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实现“出一流的成果、一流的人才”的目标。特别要加强对“人”的支持力度,注重培养能够承担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高层次人才。鼓励优秀青年创新人才承担研究任务,加强对具有成长性人才的支持。

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营造有利于水土保持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研究制定符合我所实际的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政策和措施。努力构建学习创新型研究所,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培养科技人才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意识和国际视野,不断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3、创新科技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要创新科技服务管理理念。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科技服务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将职工置于科技服务工作的核心,确立职工的主导地位,通过有效管理活动来激发和调动职工从事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水保所科技服务工作的目标,并通过这一目标的制订和实施来促进全所职工全面发展。其次是树立以科研带科技服务、以科技服务促科研的理念。科技服务人员参与科研,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多方面促进科技服务质量的提高,在科技服务中发现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努力为全所职工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氛围,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要创新科技服务管理运行机制。首先是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的主要作用应该是能起到激发、振作的作用,充分调动全所职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之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更深刻地认识到科技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激励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政策激励、经济激励、机制激励、情感激励等。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水保所当前实际的激励机制的整体规划,使激励成为促进水土保持科技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依托。其次是竞争机制创新。提倡群体竞争、团队竞争,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竞争机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倡导竞争的同时强调合作,保证科技服务人员能加强联系与合作,促进其在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合力,产生最大的效能。再次是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其对科技服务工作实际意义和效果的评价。建立公平、客观和准确的科技服务业绩评价体系,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激发职工的创造性。

4、加强基础设施与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一是围绕水保所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方向,积极筹备和推进江西省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建设。二是要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园建设,加快实施科技园景观规划和建设规划,强化科技园的功能分区,加快相关设备的更新与添置,改善基础设施,巩固科技园科学试验功能,进一步突出科技园的技术应用、示范教学和生态休闲等功能。三是要加快水土保持数据库建设,水土保持数据库建设是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基础工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大量的投入,水保所数据库建设亟待启动建设。四是要加快水土保持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平台(网站)的建设,并加强信息平台的管理。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