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百科知识问答
阅读量: 来源: 时间:2021-05-06


(一)什么是白鹤?白鹤的目前的生存状况怎么样?

鹤(学名:Grus leucogeranus),又称西伯利亚白鹤或雪鹤,是鹤科的成员之一。

白鹤的外形特征:140cm。站立时通体白色,胸和前额鲜红色,嘴和脚暗红色;飞翔时,翅尖黑色,其余羽毛白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头顶和脸裸露无羽、鲜红色,体羽白色,初级飞羽黑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白色,三级飞羽延长成镰刀状,覆盖于尾上,盖住了黑色初级飞羽,因此站立时通体白色,仅飞翔时可见黑色初级飞羽。 幼鸟头被羽,上体赤褐色,下体、两胁白色而缀赤褐色;肩石板灰色,基部色淡,羽缘桂红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亮赤褐色而具白色羽缘;中央尾羽石板灰色,羽端赤褐色,基部白色;初级飞羽黑色。 虹膜棕黄色,嘴、脚暗红色。

体型:体重5100~7400g, 4900~6000g;体长1300~1400mm;嘴峰177~199mm, 162~186mm;翅563~634mm, 538~632mm;尾204mm;跗蹠241~258mm, 254~262mm。

(二)白鹤的生活习惯是怎么样的

主要以苦草、眼子菜、苔草、荸荠等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嫩芽和少量蚌、螺、软体动物、昆虫、甲壳动物等动物性食物。常单独、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节则常常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特别是在迁徙中途停息站和越冬地常集成大群。在富有植物的水边浅水处觅食,每次采食时间保持在20分钟左右,采食时常将嘴和头沉浸在水中,慢慢地边走边采食。并不时抬头观望四周。性胆小而机警,稍有动静,立刻起飞。飞行时成‘一’字或‘人’字队形。

(三)白鹤的种群分类为哪些?

全球白鹤可以分布为3个种群

1东部种群,数量最大额种群,主要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在长江中游流域越冬。

2中部种群,主要在西伯利亚雅库诺瓦特河谷繁殖,在印度拉基斯坦邦德克拉迪奥国家越冬,该种群可能已经消失,自2001/2002冬季一直没有再发现

3西部种群,主要在西西伯利亚中部繁殖,在伊朗里海南岸越冬,从2006/2007年冬季之间仅存记录到1只个体。

(四)白鹤在中国境内的分布范围是哪些?

白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迁徙时见于河北(滦河口、北戴河),内蒙古(赤峰、达赉湖、兴安盟、哲里木盟),辽宁(双台河口、大连),吉林(莫莫格、向海),黑龙江(扎龙、林甸),安徽(武昌湖、升金湖、莱子湖),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南(黄河故道、黑港口)等,越冬地主要在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越冬期间零星个体见于辽宁瓦房店、江苏盐城和东台、浙江余姚、山东青岛沿海以及新疆霍城等。

(五)白鹤濒危的原因

    白鹤是濒危灭绝的动物之一,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在鸟类濒临绝种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其次是外来引入种群竞争、自身繁殖成活率低、国际性的环境污染等。可见人类破坏环境和捕杀是主要原因。

 白鹤就是以上原因导致濒临灭绝的鸟类。现在我国白鹤的栖息地最主要的就一个,那就是鄱阳湖。生活地稀少、食物来源就少。在这个保护区内除了白鹤还有其他鸟类,跟它们竞争食物。

 白鹤是候鸟,到秋天和春天时集成大群迁徙。这也给白鹤的生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白鹤迁徙飞行时排成“一”字形或“V”字形。迁移时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就是体内脂肪。所以它们要在迁徙前吃饱喝足,不过这还是不够。在食物资源丰富的中途站,白鹤短短几天就可以让体重增加一倍,这种觅食效率是很惊人的。

 迁移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可能遇到不良的天气,迁移方向定位错误,要适应不熟悉的新环境。风雨过后,总有白鹤受伤,特别是未成年的白鹤。刚出生的小白鹤,它们能飞起来要85天。在这期间,小鹤受到一点伤飞不起来就参加不了大迁徙,那就意味着它熬不过寒冷的冬天。

(六)白鹤在江西鄱阳湖越冬的数量大致为多少?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3—2013年冬季白鹤年最大数量的平均值为(2205±776)只,最小数量出现在1983年,为730只,最大数量出现在2011年,为3355只;种群数量整体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且年际波动较大。白鹤幼体所占比例最高为2013年的23.6%,最低值为1993年的6.9%。平均比例为16.2±4.5%(n=11)。

(七)白鹤在鄱阳湖是怎样的分布情况

近年来,有46个湖泊被记录到有越冬白鹤分布。其中,达到全球白鹤种群数量1%标准以上的湖泊达25个。每年冬季记录有白鹤活动的湖泊为11~27个,平均18个。11年的监测调查中有12个湖泊超过6次被记录有白鹤分布,这些湖泊是白鹤的重点活动区。其中,南湖(共青城)和大莲子湖在11年的调查监测中每年都被观察到有白鹤分布。大汊湖、蚌湖和梅西湖分布的白鹤群体数量最大,分别达476±944只、1161±986只、232±475只,在这3个湖泊中白鹤集大群的现象较普遍。

每年冬季白鹤在鄱阳湖呈聚集分布,即在少数湖泊中集群分布,少量个体零星分散在其他湖泊。如2007年冬季,占鄱阳湖区越冬白鹤数量80.4%的个体分布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汊湖。

(八)鄱阳湖区的白鹤保护现状是怎样的情况?

在鄱阳湖区, 自然保护区涵盖了越冬白鹤的主要聚集湖泊。分布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都昌湿地候鸟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平均种群数量达(2 357±1 033)只。这3个保护区内的白鹤数量占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总数量的(71.8±7.1)%。其中,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白鹤数量最大, 占鄱阳湖区越冬白鹤总数量的(65.5±26.4)%。

鄱阳湖越冬白鹤平均数量超过100 只个体的湖泊共计17个;其中5 个湖泊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分别为大湖池、蚌湖、梅西湖、大汊湖和蚕豆湖;位于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湖泊1 个,为矶山湖;位于县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湖泊有8 个;位于保护区之外的湖泊有3 个,分别为南尖湖、落脚湖和陈家湖。

13 个湖泊超过6 次被记录到白鹤分布;其中5个湖泊位于鄱阳湖国家级保护区内,分别为蚌湖、沙湖、大湖池、大汊湖和梅西湖;1 个湖泊位于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内,4个湖泊位于县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别为汊池湖、大莲子湖、林充湖;其他3个湖泊赤湖、赛湖和企湖位于保护区外。

各项调查研究数据证明鄱阳湖区分布有稳定的越冬白鹤种群。近年来白鹤种群平均大小为(3184±772)只,幼体所占比例为16.2±4.5%。种群数量表现一定的波动, 但并无明显变化规律。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整体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近年来做为白鹤越冬栖息地的意义更加突出。在鄱阳湖区, 自然保护区涵盖了越冬白鹤的主要聚集湖泊。省级以上保护区内的白鹤数量占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总数量的(71.8±7.1)%。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湖泊虽是白鹤重要的越冬栖息地,但是尚未受到较好的保护,保护区等级较低。

(九)白鹤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鹤种群数量的影响有

哪些?

本研究发现白鹤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鹤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这种影响通常在3年后开始变得明显。这种时滞效应可能与气温对幼鹤的影响以及白鹤的性成熟年龄是相关的。一方面,10月份是白鹤食物苦草繁殖生长旺期,一般说来,较高的水温下,植物生长旺盛,吸收的营养增多,同时生产量也增加,可以给越冬白鹤提供丰富的食物,同时越冬期温暖的气候也有利于白鹤在越冬地的存活,共同改善了白鹤在越冬地的存活状态。另一方面,通常白鹤的性成熟年龄为3-5龄,适宜的冬季可能有利于更多的幼鹤存活到繁殖年龄,使3年后到5年后这些个体能够成功繁殖,带来白鹤种群数量的增加。

能量是影响迁徙鸟类种群动态的一个重要因子。本研究发现,除了白鹤越冬初期10月份的气候条件、越冬末期3月份的气候变量与若干年后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越冬中期的气候条件与白鹤的种群数量则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白鹤通常在10月份到达鄱阳湖,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迁飞,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如果这一时期白鹤经历了恶劣的天气而无法获得充足的能量,可能会影响白鹤尤其是白鹤幼体在迁徙过程中的存活率。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