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知识】长江江豚
阅读量: 来源: 时间:2021-10-18

简介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一种小型齿鲸(亚种),别名江猪。长江江豚仅剩1012头左右,江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及鄱阳湖和。自2007年白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后,江豚成为长江中唯一的哺乳动物、也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长江江豚生物学特征

长江江豚,别名江猪。体形略呈纺锤形,皮肤润滑,皮下有发达的脂肪层,无毛发和汗腺。长江江豚头圆而钝,额部前凸,吻短阔,口裂较宽,上下颌具同形圆锥状细齿。长江江豚鼻孔开口于头顶部,鼻腔扩大成囊状,在鼻孔内侧有活动的瓣膜,潜水时关闭,以阻止水进入鼻腔,出水面呼吸时张开,吐气和吸气。长江江豚眼小,位于头侧口角上方,视觉不发达,外耳孔极小,形似芝麻粒。长江江豚体色暗灰,无背鳍,体长一般为1.5米左右,体重50公斤左右,长江江豚具有发达的发声和听觉能力,能发出高达100kHz的声纳信号,个体间主要通过声信号通信和交流。长江江豚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日食量约占其体重的10%。

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宜昌至长江入海口、大型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及其支流,平时多在洲头洲尾、江湖交汇水域、汊江水域或近岸水域活动和觅食,一般三五头结成小群活动,偶见结成数十头的大群。长江江豚出水呼吸时头吻部先出水,然后呼吸孔出水,呼气和吸气后即下潜,潜水时间约  十几秒至几十秒,有时也可达1至2分钟。长江江豚生性胆小,通常远离人类活动频繁水域。捕食时通常协同进行,有时将鱼追赶得跳出水面。长江江豚属混交制,雄性在同一交配季节可与多头雌性交配,雌性在不同的交配季节可与不同的雄性交配。长江江豚交配期在春、秋两季,怀孕期约12个月,每胎产1仔,幼仔体长约70cm,哺乳期6个月,幼豚通常与母豚在一起生活1年以上才离群。

种群趋势

随着人类对长江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大,在过去40多年中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迅速减少。2017年长江淡水豚考察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012头左右,其中干流仅余445头左右。

种群威胁

航运快速发展、非法及过度渔业捕捞(2020年1月1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此威胁基本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水污染等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丧失及质量下降等,是长江江豚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

为什么要保护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是我国独有种,是长江生态系统的伞护物种,其生存状况可直接反映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因此,保护江豚及其栖息地也就是在保护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所有长江水生生物以及我们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另外,江豚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悠久的中华文明之中,因此,对长江江豚的保护也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保护。

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1) 就地保护

目前已经在湖北石首至江苏镇江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域建立了8个就地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在保护渔业资源、水生态环境,以及避免豚类被直接和间接伤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自然和半自然迁地保护

1992年,首个长江江豚迁地自然保护区成立于湖北石首天鹅洲故道。通过个体引进和自然繁殖,目前该故道繁殖群体已接近80头。2015年和2016年,湖北监利何王庙/湖南华容集成和安徽安庆西江故道又分别建立两个长江江豚迁地自然保护区,分别约有20头江豚,且实现了自然繁殖;在铜陵夹江建设了一个半自然迁地保护区,有11头长江江豚。此外,通过迁地种群间的个体交换,实现了遗传多样性交流。这些迁地保护种群的建立为长江江豚的保种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3)人工环境中的繁殖保护研究

中科院水生所白豚馆自1996年成功饲养长江江豚,2005年取得自然繁殖成功。2016年天鹅洲故道网箱饲养江豚也实现了成功繁殖。长江江豚人工饲养和繁殖研究,为江豚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长江江豚的危机

受航道整治、过度捕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落实基本解除此危机)、水利水电工程、挖沙、水域污染等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特别是珍稀特有物种全面衰退,白豚、白鲟已功能性灭绝,中华鲟、江豚等极度濒危。

(来源: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微信公众号